test

本周末带您重温厦门百年金融史

  

本周末带您重温厦门百年金融史

  新中国成立前被誉为“厦门华尔街”的黄金地带在哪?厦门钱庄业鼎盛时期究竟有多繁华?本周末,“中情中意 消费一夏”购在厦门消费季活动上,同步亮相的中山路百年金融史主题展将带您寻找答案。

  展览的内容参考《厦门金融志》《按章索局:图说厦门侨批》等书籍,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节点事件,将中山路金融故事通过珍贵文献和影像鲜活呈现,带领读者触摸厦门金融历史脉搏,感受中山路开放包容、创新图强的金融基因。

  展览侧重可读性,带领读者了解鲜为人知的厦门金融业过往。中山路商业兴盛,在建成之初就成为厦门的金融中心。大大小小的钱庄成为一道风景线,读者可在展览中看到“钱庄一览表”。根据《厦门金融志》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厦门钱庄业的极盛时期,大小钱庄达100多家,主要集中在海后路、中山路、水仙路、镇邦路等地段。厦门历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陈亚元便收藏了一张1929年从吉垄汇1.5万大洋给朝记钱庄的汇票。

  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叶胜伟介绍,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曾写过《厦门华尔街》一文,其指的正是中山路一带。展览将通过翔实的图文“还原”中山路一带繁荣盛景。

  展览还将为读者呈现“侨眷写回文使用暗语”的有趣历史。叶胜伟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侨汇来源地政府限制华侨汇款,厦门侨汇业为规避限制、保护华侨,提示信文用暗码表示汇款金额。譬如用五谷收获量或子女读书考试分数来代替汇款额数,还有用谐音代金额,如“二伯”代表200万元等。

  从计划经济整合到市场化、国际化转型的路径,中山路是厦门经济特区金融改革的重要缩影。在“新中国成立后、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两个篇章,展览将通过一系列重要事件让大家深入了解中山路金融业如何加速走向开放,并成为两岸金融合作的前沿窗口。